2008年6月14日 星期六

新一代催生好設計,中看更要中用



關於台灣設計產業,有很多數字證明它正在往上飛奔。國際備受矚目的四大設計獎——德國iF、Red Dot、美國IDEA、日本G-Mark,從2004年開始,愈來愈多台灣設計師穿梭其間,甚至在此嶄露頭角。2004年共有53件設計得獎;2005年共100件作品得獎,包括兩面金牌;2006年共146件作品得獎,6面金牌;2007年133件得獎作品,2面金牌。2008年不滿半年的時間,已經有145件作品得獎,其中還包括了五面金牌。台灣設計作品大量得獎,代表兩項重要意義,其一,台灣設計產業已具備豐沛能量,善加運用這股能量,可推動台灣產業開始走出代工、微利的紅海,發現自己的新藍海。

懂設計更要懂實務
第二項意義,光芒閃耀的設計產業,極需更多潛力新秀加入,當大學生失業率創新高的同時,設計產業卻正鬧人才荒。經建會科技人才需求推估報告顯示,工業設計人才,不管是學士或碩士學歷,目前供給均呈現短缺。而台灣創意設計中心的調查報告則預估,近年來,設計服務業的從業員工人數,平均增加13.9%。大可意念設計跨入科技界,與工業研究院合作,成立「未來生活中心」,將前瞻技術轉化為優勢商品,在奪得國際設計獎後,團隊成員立即被各大企業鎖定,挖角一空,年薪至少百萬。當設計產業一片榮景,企業界卻高喊著:「聘不到適合的人!」特別是除了設計專業以外,同時具有其他跨領域能力,譬如行銷力、企畫力的優秀人才。設計業的經營,正出現M型化的模式發展,一方面,規模龐大的設計公司日益增多,風格化,營運簡單且成本較低的個人工作室也逐年增加,反而是中型設計公司面臨縮編與倒閉。台灣創意設計中心表示,大型設計公司增加後,專業的設計管理人才不足,更為凸顯。所謂設計管理人才必須要能肩負文化創意產業的管理、專責客戶管理與客戶關係經營,它的需求超越了MBA的訓練,需要專業的藝術碩士(MFA,Master of Fine Arts)。企業界對設計師的實務要求相對提高,但年輕人空有創意,卻少了務實的能力。實踐大學工業產品設計系丑宛茹主任表示:「設計不只是天馬行空,進了設計系,(幻想)早點破滅,也是很好的事!許多年輕人對設計一知半解便興奮地跳進來,以為設計就是躲在幕後畫圖,以為有雙萬能的手會幫你把事情做好。如果是這樣想,不如趁早破滅吧!」

業界偏愛跨領域戰將
實踐大學工業產品設計系對學生要求格外嚴格,每年大大小小的考試、展覽不斷,能夠順利在四年之內就取得學士學位的學生,平均只有四成;九十七學年度,研究所有200人報名,只錄取12人,其中只有4名是本科系的學生。連醫學系、物理系的學生都想轉念設計。大學一年級的課業中,專業課程佔了大多數,丑宛茹表示:「要讓他們盡早認識自己,適合的人就留下,不適合的學生趁早輔導轉系。」有的學生自嘲是學科不好,所以想念「可以一直畫圖的設計系」,丑宛茹老實不客氣地說:「工業設計講究邏輯,數學怎麼能不好?國文不好要如何與人溝通作品理念?英文不好要怎麼在全球化時代跨國競爭?」「你的點子真棒,為什麼大企業都沒想到呢?」丑宛茹反問學生:「企業也許思考了一百遍,知道成本過高、取材不易等,設計一定要落實!學生一定要提早面對企業界更嚴酷的要求,實務掌握越多、有工作的節奏感,以及加強自己的團隊合作能力,就能獲得企業青睞。」這麼辛苦,還是有很多人對設計領域充滿憧憬,因為設計從來就「不只設計」,設計裡面有遠大的夢想,能夠實現人類對美好生活的所有想像,大可意念設計總監謝榮雅認為,設計最棒的,就是創造人類的未來生活模式。台灣設計產業,曾走過跌跌撞撞的草創期,終於走出自己的路,當前的30世代設計人何其幸運,在第27屆「新一代設計展」的會場上,總共有107所國內外設計科系學生參展,每個人臉上都帶著微笑,那是台灣設計產業的未來。

沒有留言: